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同治七年(1868年)3月17日生于苏州。父亲俞祖仁有病,故俞陛云出生后即跟随他的祖父母,由祖父亲自教育,《曲园课孙草》就是俞樾(号曲园)为此而编写的。
1881年与彭雪琴尚书之长孙女(名见贞,字素华),结婚。
光绪十年(1884年)应县试考取秀才第一名。 1885年9月赴浙江应乡试,俞陛云中举人第二名,称亚元。
1894年彭夫人病故。1895年11月俞陛云的祖父为他续娶杭州名门之女许之仙为妻(即俞平伯之生母,也通诗文)。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中进士后参加殿试,与夏同龢、夏寿田同登戊戌科进士前三名,俞陛云以一甲三名赐探花及第,授编修。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钦命出任四川副主考。翌年由江苏巡府以俞陛云长经史,不独以科贸见长,保举应经济特科复试,名列一等。
1912年(民国元年)任浙江省图书馆监督(馆长)。
1914年被聘为清史馆协修,编修清史,不久由此移居北京,与爱新觉罗·溥仪私交甚厚。
1932年3月,接溥仪邀佐政伪满洲国书,撕信逐使,终生不与往来。
1937年芦构桥事变后,他不愿出任敌伪工作,居京郊寓所,以卖字谋生,闭门以书、画自娱,保持民族气节。
1950年10月12日卒于北京。
光绪二十八年,俞陛云出任四川乡试副考官。提出阅卷不分主次,正副主考各自挑选,但在固定的名额中选合格的试卷。俞陛云选中十四名举人,此后这十四名考生成为他的门生。第二年应礼部春闱,其中十人考中进士。可见俞陛云慧眼识才。俞陛云完成差事回京,旅途多有名胜古迹,俞陛云诗兴大发。由于是皇帝钦派赴成都提督乡试,故称此诗文为《蜀輶诗记》。光绪二十九年,引见散馆人员,光绪皇帝下旨,俞陛云、夏寿田业经授职编修,其余人等分别授职。同年,俞陛云由翰林院编修,征举经济特科。闰五月,礼部引见考取经济特科人员,得旨,翰林院编修俞陛云等著记名遇缺题奏。
民国三年(1914),俞陛云应聘入清史馆。1950年,俞陛云去世。俞陛云自幼受曲园老人(俞樾)教育培养,着力于诗词、文章。俞陛云写诗自16岁开始,到20岁弱冠,已积诗千余首,俞樾为此诗集题名《小竹里馆吟草》。以后,俞陛云谨记祖父关于诗的教诲“贵真而忌浮”,坚持数十年。但他不屑以诗闻名天下,所以直到他的下一代,才将他的诗稿整理、刻印、出版。俞陛云在词的方面也有研究,有《乐静词》初编以及《乐静词》二编。
晚年的俞陛云以读书自娱。由于他对梅花的偏爱,见到涉及梅花的故事,即随手录下来,并缀以诗,天长日久汇成《梅花记事百咏》。时称此事为“人与花契,人不异花;花以人传,花不异人。”
此外,他为悼念他的夫人彭氏,还写了不少表达自己悲切、思念之情的诗作,汇集为《徇华室诗纪》,刊刻成行。他的著作《诗境浅说》,影响久远,此书在1984年上海书店再次印行,发行极广。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