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宋代李觏
李觏

李觏

[ 宋代 ]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李觏的诗词 ► 李觏的名句

轶事典故

巧对晏殊

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和李觏是很好的朋友,晏殊每次来建昌(江西南城)李觏都要陪他游览麻姑山,并共同论诗赋文,写词作对。

有一次,二人观赏麻姑山的“玉练双飞”,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余家沅,忽闻咿咿哑哑的车水声。此时,正是三夏盛暑,二人手持摺扇,信步来至车水处,晏殊忽然词兴大作,高声吟道:“车儿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李觏听了称赞道:“人谓临川多才子,而同叔当居其首,今公见水吟车,可谓临川古风矣”。晏殊笑道:“直讲先生久居仙山,山高风爽必喜吟风,愿先生以风对”。觏公沉思片刻,见晏殊挥扇以待,顿时思路大开,手摇摺扇大声诵道:“扇子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晏殊听罢,连声称:“妙对妙对。”二人拍手大笑,车水农夫在旁聆听多时,也跟着赞道:“对得好,对得好。

曾巩对下联

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思想家李觏常在江西南城十贤堂讲课,听讲者有太学生百余人,其中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号称“南丰先生”的曾巩。

有一次,李觏应邀赴豫章春游,随行学生十余人。从建昌东门出发,经抚河至赣江。时值暮春三月,逆风顺水,船家扯下帆篷,装上浆橹,摇橹前进。舱内李觏居中而坐,门生并列左右,曾巩坐于右侧最后一个位子上。李觏对众生说:“此去豫章尚远,行舟寂寞,何不以行船为题,对一对联,用来消遣。”诸生同声说道:“请先生拟上联,我等对下联。”李觏点头沉思,舱中顿时沉静下来,唯有吱哑吱哑的橹声。李觏手指船橹,高声说诵道:“两橹并摇,好似双刀分绿水”

诸生从左至右,依次对下联。李觏抚髯静听,有时轻轻点头,有时又评论修改一番。看他的神气,似乎对所有下联,均不满意。最后,只剩下曾巩一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只见曾巩不慌不忙,站起来躬身向先生施了一礼,高声对道:“孤桅独立,犹如一笔扫青天!”

李觏听罢,不禁连声叫好:“此联气魄雄伟,思路开阔,对仗准确,实为难得之妙联。”诸生齐拱手向曾巩祝贺。正在摇橹的船家,也来凑热闹:“真是名师门下有高徒啊!”

李觏斗恶僧

北宋思想李觏,幼年就聪明过人,七岁会写文章 ,九岁能吟诗作对,从小便由父亲带来麻姑山 居往。

麻姑山上有座仙坛大庙,庙里住着两个和尚,一老一少。那少和尚年近三十,极不守佛法,爱色贪财,好吃妄为,百姓皆骂他为“恶僧”。这恶僧平时只惧怕两个人:“一是庙内老和尚,因是师傅;二是乡绅骆司公,因是他堂叔。

这年七月七日,是山上朝庙大典,乡里士绅,地方官员,都上山朝庙。时年九岁的李觏,同着几个儿童 ,也来赶热闹。他们清早就来到庙门口,正欲进内,却被恶僧拦阻,喝令他们出去。李觏带一伙儿童躲到树林里,只见恶僧将偷来的酒肉装入一竹篮里面,慌慌张张出庙朝山下走去。李觏等人在后面暗暗跟踪。到了龙门桥边,忽见恶僧与一来人躬身施礼,李觏一看,正是恶僧的堂叔骆司公。只听络司公问道:“一早下山何往?”恶僧答道:“眼下正是青黄不接,师傅叫我下山买点东西。”骆司公见他神色慌张,揭开他的篮子一看,见装的正是酒和肉,便勃然大怒,骂道:“畜生放肆!”随即喝令恶僧将酒肉送回庙中。李觏等几个儿童见恶僧一副狼狈相,高兴地躺在山坡上大声唱道:“和尚不怕丑,受戒又还俗,落发不守法,喝酒又吃肉。”恶僧听了,又气又恨,不断向山坡扔石头,骂声:“笞箕鬼!”快步钻进了山庙。

早饭后,朝庙人络绎不绝,庙内红男绿女,热闹异常。李觏带几个儿童,进入大庙,又遇上恶僧。恶僧手持木棍追打李觏。李觏往人群中一钻,潜入禅堂右侧一个小小的空房。他轻轻地关好房门,只见房内有一张不方桌,上面放着一只小杯,旁边两把小木椅,南北两边墙上,各挂一个小葫芦。他取下葫芦,揭开一闻,酒香扑鼻;倒在杯中,但见酒色鲜红,一尝,甜蜜可口。他又揭开那边的小葫芦,一闻,酒气浓烈,倒在杯内,则是白色。红白两色在杯内呈现水红色。香味更是甜蜜。李觏知是敬神用的酒,正欲喝下去,忽然门被推开了,李觏来不及挂起葫芦即被来人扭住,一看,原来是恶僧。恶僧见李觏偷酒喝,觉得抓到了把柄,于是,将李觏扭到大厅见老和尚,说他偷吃了神酒,要老和尚重罚。老和尚素爱儿童,听说李觏年幼能吟作对,早想面试于他,今日正是个机会。此时,适逢骆司公也在座,就对骆司公说:“听说此儿颇有才干,今日却如此无礼,应作何处置?”骆司公说?:“我自有道理。”随即叫李觏近前,说道:“我今天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就放你回去,否则,按佛规笞罚。”李觏答道:“愿从尊便。”骆司公随即出上联曰:

“红白相渗,入室尝遍南北。”

李觏恼恨恶僧,心想,有来应有往,你嘲弄我,我也嘲弄你。正好借此出出恶僧的丑,于是对出下联曰:“青黄不接,下山买东西。”

老和尚听了,连声叫好,拍案称奇。骆司公听毕,猛想起小和尚清早提竹蓝下山的丑事,便一一告知了长老。老和尚勃然大怒,喝令众人把恶僧按倒在地,痛打四十棍。

此后,老和尚常在名门主客面前,夸赞李觏,恶僧再也不敢欺侮儿童了。

风月亭

风月亭位于黎川城南篁竹境内,阡陌之野,有亭翼然。数百年来,它为南来北往过客遮风挡雨,蔽日乘荫。细观此亭,南北通向,长6米,宽5米,高5米,两端门额均嵌有“赤溪风月亭”五个石刻大字,一门联曰“才过怀泉鸟语花香犹在耳,方临赤溪新亭古驿又宜人”亭墙斑驳脱落,芳草萋萋。亭内青砖为瓦,卵石铺地,东西两侧为后来修砌的水泥凉座,供路人歇脚之用,其东墙内嵌一石碑,上书“奉宪敕碑”。碑文依稀可辨。据其内容推断,此亭乃清朝道光6年重建,后因年久失修,今已破旧。据《新城(今黎川)县志》记载,风月亭“在城南五里赤溪,宋儒李觏(1009-1059)读书之所。其自言曰‘朝朝风扫地,夜夜月为灯’。故以名亭”。9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书院式园林建筑,风光旖旎,景色怡人。南面群山黛岭,北望村里人家,东里临黎河流水,西指桑梓阡陌。周围茂林修竹亭亭如盖,桃源兰圃鸟语花香。明朝同邑邓篆赋云:“维武陵之旧圃兮,泛平津以通渔。一水飞光而带郭兮,千峰流翠以曳裾。指葱郁之曲陌,望桑麻之烟墟。山连水系,霞卷云舒。春擒转响于修竹,林花翻洒于兰区。前排峻岭之黛,左控长虹之波。村里烟迥,清溪雾错。岫蕴彩而霓飞,浦腾文而锦濯。伊亭榭之仿佛,信风月之攸托。尔其借言栋楣,托景兰药。靡翠草而成茵,幕丰叶以为幄”。如此美景仙境,有诗赞曰“杨柳春光风淡淡,梧桐秋色月溶溶”。真可谓世外桃源,潜学胜地。

然而,宋时的风月亭不仅风景秀丽,更因此间主人而闻名遐迩,蜚声海内。李觏,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胡适先生称“李觏是北宋的一个伟大思想家。他的大胆,他的见识,他的条理,在北宋学者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对手!`````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据史志记载:“李觏世居麻姑山阳,(今南城境内),己迁黎赤溪,为赤溪人。不慕荣利,于所居赤溪庐南作‘风月亭’,读其中。夙夜讨论文武、周公、孔子之遗文旧制与当世之务,悉著于篇”。文章自成一家,创立“盱江书院”,故又被称为“盱江先生”。

成就

政治思想方面

李觏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道学家不许谈"利""欲"的说教,认为"人非利不生"(《原文》),"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富国策》),提出了一些发展经济的办法,对王安石变法有直接影响。其诗歌内容,大多涉及政治得失,人民疾苦。构思遣辞,新颖独创,甚至有些奇特,出人意外。他在《论文》诗中写道:"今人往往号能文,意熟辞陈未足云。若见江鱼须恸哭,腹中曾有屈原坟。"可见他有意避免"意熟辞陈"而力求生新,别辟蹊径。他作诗师法皮(日休)陆(龟蒙)、以中兴诗道自命。如《获稻》、《乡思》、《苦雨初霁》、《读长恨辞》等诗,清新可诵。《方平》、《璧月》、《梁帝》、《送僧游庐山》、《忆钱塘江》诸绝句,王士□《居易录》以为"风致似义山"。但集中通体完善的诗并不很多。李觏的文章实较诗为佳。

诗作方面

李觏还是一位诗人。王士真在《居易录》中曾称赞李觏的《王方平》、《璧月》、《梁元帝》、《关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伧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渊明之赋《闲情》矣。”他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实的现实内容的诗篇。”“根生但为松,翼飞但为风。王侯尚可轻,道义本来重”(《寄怀》),字句质朴,语出自然,而重道义爵禄的情操,跃然纸上。“居官无藉手,选部岂知贤?廉善虽由己,亨通亦在天”(《送张评事》),揭露了当时吏治的黑暗。由于他关心国计民生,加上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长期生活在农村,所以,也写了一些批判时政,反映农民疾苦的诗,表现了他对现实的满和对人民的同情。“产业家家坏,诛求岁岁新”,“朱门仍奢侈,柴门转窭贫”(《村行》),“役频农力耗,赋重女工寒”(《感事》),抨击了官府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反映出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的现实。他在《哀老妇》诗中,写一个有儿有孙的老妇人还要改嫁。什么原因呢“子岂不欲养?母岂不怀居?”都不是,而是因为“徭役及下户,财尽无所输”。这是一种多么凄惨的景象啊!

他的诗文,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李觏集》,即据此校点。)三十七卷,另有《外集》三卷附后。《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介绍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抚州资溪县高阜镇)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北宋儒家学者,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李觏一生以教学为主,40岁那年由范仲淹荐为太学助教,后为直讲,所以后人称他为“李直讲”,李觏家于盱江边,创办了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学者称盱江先生。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于庆历三年(1043)创办“盱江书院”。同年受郡守之请主学事,课业授徒,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与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意见,而邓润甫更是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上书,称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后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举荐,乃授为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今江苏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嘉祐四年(1059)权同管勾太学,以迁葬祖母,请假回乡,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李觏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编《退居类稿》12卷,《皇祐续稿》8卷。其门生邓润甫为其辑有《后集》6卷。现存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校点出版了《李觏集》,全集共37万字。

后世人对李觏益加仰重。宋高宗绍兴年间,南城建十贤楼、四贤堂,李觏与陈彭年等共祀,并于郡学大成殿绘李觏像以风后学。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立兴文堂以祀之。明成化元年(1465年),建昌新建李泰伯祠堂;成化八年,特旨准左赞状重修李觏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觏的哲学思想被列为重要研究项目。

李觏曾在麻姑山读书林讲学,对家乡麻姑山的赞美诗文颇多,他在《麻姑赋》中写道:“慨麻姑之去远,缅王蔡其犹昔。俯稚川濯丹之泉,验福唐遗简之地。丹崖翠壁,邀接太清。碧殿紫坛,风清月白。雨滴槽牙之溜,风摇楼角之铃。”

李觏是建昌府郡人仰崇的先师,宋绍兴年间,南城建十贤楼、四贤堂,李觏与陈彭年等共祀。历代郡学大成殿都绘有李觏画像,以其为风范,激励后人。南城、黎川、资溪均有李泰伯祠堂。现存资溪嵩市镇三口村的李氏家庙乃清代李氏后裔所建,悬有“理学开宗”的巨幅匾额。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