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宋代胡直孺
胡直孺

胡直孺

[ 宋代 ]

胡直孺,生卒年不详。字少汲,晚号西山老人,奉新(今属江西)人,胡仲尧曾孙。绍圣四年进士,靖康间,知南京,为金所执,不屈,久而得归。高宗朝,擢龙图阁学士,知隆兴府,进兵部尚书。其诗为黄庭坚所赏,著有《西山老人集》,已佚。 ► 胡直孺的诗词

人物生平

胡直孺的胞兄胡僧孺任河北西路提督,属江西名士。胡直孺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中进士,曾任《九域志》编修官时,为营解元祐党人,四处奔跑呼号。后来迁任监察御史、平江府知府,擢江湖淮浙发运使,入为户部侍郎。当时正值金兵大举南侵,他出谋献策,初战告捷。迁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知南京兼东京道总管。金兵再犯京师,他又被召勤王,勇敢作战,斩敌千余名。第二年,金人燃起更大战火,形成大兵压境之势,而朝中主和派却从中捣鬼,胡直孺所部孤军作战,陷入金兵的重重包围中,直孺不幸被虏。在敌营中,他保持了民族气节,过了很久才得到机会回朝。

宋徽、钦两帝被俘后,宋室南渡,高宗即位。建炎二年(1128年),胡直孺任洪州帅兼知府,冒着政治风险,冲开当时“士子不得挟苏黄稿”的禁令,为诗人黄庭坚征集遗稿。绍兴初,迁刑部尚书兼侍读,在朝论奏十事,高宗非常欣赏,在白团扇上御书杜甫:“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的诗句送他。同时又赐田租八百石,以示对他的倚重。随后又调他做兵部尚书兼擢吏部。可惜的是,他擢升兵部不久就去世了,卒于会稽(今浙江绍兴),谕葬云门白水塘。

著有《生还录》一卷,《西山老人文集》二十四卷,现已失传。胡直孺生有十一个儿子,其次子相,字作仲,因守墓就家于里溪。明正统、景泰间,其十一世有分迁上冯、尉村、后坞。十二世有分迁越城禹迹寺前、横路、妙家桥。

华林胡氏

华林胡氏在胡直孺手里经历了由最鼎盛而致离散的时期。胡直孺曾将聚居山下的家族搬到浮云山上的华林书院,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迢遥半市”的宅第。在此聚成的胡氏子孙达五百余口。为便于管理,吃饭分为男、女餐厅。一日三餐,以击鼓为号,鼓声一响,吃饭的人都云集各自的餐厅,一点都不会混乱。华林胡氏自此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此后,随着胡氏子孙仕途各异,家族逐渐分散开来,最后不得不将山上的财产交给浮云宫管理。

整个宋朝,华林胡氏曾走出了五十五名进士。宋端拱二年(989),胡克顺、胡用之叔侄同榜进士及第,成为当时的美谈。有诗赞曰:“四海二雄今绝少,一门双第古无多。”宋景德二年(1005),胡用时、胡顺之、胡用礼兄弟三人又同榜及第。看来胡家的应试教育做得不错,科举佳话自此享誉天下。

在胡氏家族众多人物中,载入《宋史》的人物有胡仲尧、胡仲容、胡克顺、胡用庄、胡用舟、胡直孺等。这里面最有才能、最受朝廷器重的人物是胡直孺。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