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清代徐乾学
徐乾学

徐乾学

[ 清代 ]

徐乾学(1631—1694年),字原一、幼慧,号健庵、玉峰先生,清代大臣、学者、藏书家。江苏昆山人,清初大儒顾炎武外甥,与弟元文、秉义皆官贵文名,人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升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著《憺园文集》三十六卷。家有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 徐乾学的诗词

人物生平

早年时期

徐乾学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一月二日(11月24日),自幼聪明,8岁能文。顺治七年(1650)与吴伟业尤侗朱彝尊等在嘉兴组织十郡大社。

顺治十一年(1654年)徐乾学进入太学。康熙九年(1670)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1673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是他们的舅父,三兄弟都曾得到顾炎武的捐助。

仕宦著学

康熙十一年(1672年),徐乾学作为副考官,与蔡启観一起典考顺天府乡试。他从已被放弃的试卷中挑出了韩菼,可以说慧眼识才,最终韩菼夺魁,成为状元。而由于他的此举,使文体发生了古朴而清新文雅的变化。后来,由于副榜遗漏汉军卷未取,遭给事中杨雍建弹劾,徐乾学、蔡启観二考官被降一级调用。

康熙十四年(1675年),徐乾学捐复原官,后升为左春坊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不久,他的父母先后去世,丁忧回老家。

康熙十五年(1676年),徐乾学在别人帮助下,开始编纂一部关于丧礼的重要著作《读礼通考》,计一百二十卷,他博采诸家之说,剖析义理十分透彻。后来经多次校订,在他去世两年后,由他的儿子开始刊行。应当指出,用于编纂此书的某些资料,乃抄袭万斯同

康熙十九年(1680年),他为纳兰性德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九经解》一千七百九十五卷。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徐乾学被任命为《明史》总裁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为翰林院侍讲。后来徐乾学升为侍讲学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徐乾学的儿子徐树屏、侄子徐树声等都考中顺天乡试。康熙帝一看所中大都是江南浙江籍,在来自南方的应试者中,居然有文理悖谬,文体不正的也中了举,康熙帝命令再勘察考卷。结果将原来典考的官员革职严办,徐家两名子弟也双双落第。年底,徐乾学迁任詹事府詹事。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大考翰林詹事于保和殿,徐乾学列为一等,徐乾学和韩菼、孙岳颁、归允肃等获皇帝褒奖赏赐,随即升徐乾学为内阁学士、在南书房值班。徐乾学出任《大清会典》、《一统志》副总裁,教习庶吉士,为庶吉士编纂一部《教习堂条约》,此书后来收入《学海类编》。同年,由他主持诠释康熙帝钦定的《古文渊鉴》脱稿,全书六十四卷。这一年,户部郎中色楞额疏请禁用明代旧钱,户部尚书官科尔坤、全国柱等随声附和。徐乾学上奏,认为新、旧钱应兼行并用。指出如果设立严禁旧例,恐怕会无端产生麻烦和骚扰。最后,康熙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徐乾学授任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次年,升左都御史,并兼任《一统志》编纂局总裁。与明珠亲信佛伦、余国柱结怨。后来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击明珠。徐乾学利用其门生郭琇弹劾明珠,明珠、余国柱遂罢相。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

同年,擢升刑部尚书。任上,他整肃台纲,劾罢甘肃、山东两总兵。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徐乾学任会试主考官。

乞归被劾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巡抚张汧爆发贪污案,张汧被逮捕问罪时,供出曾向徐乾学行贿,并涉及高士奇和陈廷敬。后为康熙所庇,事遂不了了之。后又被许三礼劾“既无好事业,焉有好文章,应逐出史馆,以示远奸”,徐乾学上疏请“放归田里”,五月,康熙准徐乾学罢官,携书局即家编辑,随行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致力于《大清一统志》编修,又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体例,与万斯同、阎若璩、胡渭等排比正史、参考诸书,纂成《资治通鉴后编》—百八十四卷。

康熙三十年(1691年),徐乾学因曾写信给前任山东巡抚钱钰,包庇朱敦厚,事发后,徐乾学、钱钰均遭到革职。其子徐树敏亦被举发私收馈金。

康熙三十年(1691年)江南江西总督傅拉塔(《清史稿》作傅腊塔,明珠的外甥)弹劾徐乾学及其弟徐元文不法之事“招摇纳贿,争利害民”共十五款,闰七月二七日徐元文“惊悸呕血而死”。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三十一年(1692年)间,徐乾学一家被控不法事有二十多起。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下谕大学士推举文章学问超卓的人上来,王熙张玉书等举荐了徐乾学与王鸿绪、高士奇,康熙帝命他们来京修书。徐乾学在之前已经逝世,遗疏将自己编著的《一统志》进与康熙帝,康熙帝下诏恢复他之前的官职。

主要成就

编纂文献

徐乾学著作等身。康熙朝钦定官书,十之八九都是他监修总裁的,被世人看重。死后遗疏,呈进其所纂的《一统志》,可谓撰写终生,死而后已。徐乾学回南方编纂《大清一统志》时,邀请一些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到苏州西南太湖的洞庭湖别墅中参与编纂。这些学者中有阎若璩顾祖禹、胡渭与黄虞稷。徐乾学与这些学者不辞辛劳编纂《大清一统志》。所据资料主要取自徐乾学著名的藏书室“传是楼”。

书成

徐乾学是个大藏书家。他私家藏书于“传是楼”,有藏书楼七楹,藏书甲于康熙一朝,“一时通经学古之士,如阎若璩等亦多集其门”,先收购季振宜“静思堂”大部分精品藏书,后李中麓藏书也尽归麾下。藏书印有10余方,主要有“玉峰徐氏家藏”、“冠山堂”、“黄金满籝不如一经”、“昆山徐氏乾学健庵藏书”、“东海”、“嶦园”、“健庵考藏图书”、“昆山徐氏家藏”等。此楼藏书目录《传是楼书目》4卷,以千字文为编号,不按四部分类。一字为一橱,凡56橱;收书3 900余种。每书上记卷数,下记册数。另编有《传是楼宋原本书目》,则专记所藏宋元精椠。,初印于民国四年(1915),并附有徐秉义的藏书目录《培林堂书目》。

次子徐炯,字章仲,号自强,官至刑部贵州司员外郎、直隶寻道、提学使等。继承其父藏书,有藏书印“徐仲子”、“徐章仲所读书”、“徐炯收藏秘籍”、“彭城仲子审定”等多枚,徐炯著有《五代史记补考》。第五子徐骏,亦继承传是楼藏书,有藏书楼为“清景山楼”。

轶事典故

传是楼名

南北藏家之书,尽归其门下,有“传是楼藏书名甲天下”之称。江钝翁的“传是楼记”记载:徐先生召集他的子孙们上楼,对他们说:“我拿什么传给你们呢。曾经感慨为人长辈的,每每想传他们后代田地钱财,而子孙未必能累世富有;想要传给金玉珍玩宝贝而子孙们又未必能保住这些宝物;想要传给他们后代园池台榭,歌舞车马的用具而其子孙未必能世世享受娱乐;鉴于以上所言,那么我把什么传给你们呢?”徐乾学用手指着这些书而高高兴兴地笑着说:“所传者唯是矣!”立即命名藏书楼为“传是楼”。

曲意迎奉

徐乾学当时深受康熙皇帝宠爱,专以奖拔读书人,发现人才为己邀名。因此常有人投其所好,在他住的绳匠胡同里租房居住,每待五更时,故意大声读书给他听,以至于当时绳匠胡同的房价高出他处几倍。徐乾学权势极大,虽不亲自主试,但评考官对他言听计从。游说到他门下的人,无不登得科第。一年,有个姓杨的翰林主管顺天乡试,试前,徐乾学让人送去一个名单,指令揭榜之时名单上的“名士数人不可失也”。杨某一数,名单上的人数已尽将榜额占满。榜一发出来,京师大哗,街上到处张贴出匿名揭帖。康熙闻知,亲自过问此事,徐乾学派人曲意逢迎康熙帝说:“大清国初年,将美官授汉人,都不肯接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应该为此而庆贺。”康熙帝默然,此事竟然平息了。

人品有亏

徐乾学是十七世纪末期朋党之争中的知名人物。他先是依附宰相明珠,反对索额图派。脱离明珠之后,他自成一个派系,与明珠的北党相抗衡。据李光地说,徐乾学谲诡奸诈,是朝中的危险人物。索额图丧失权势后,徐乾学又与索额图、熊赐履勾结,反对明珠。

徐乾学人品欠佳,觊觎禄位,阿谀权贵明珠,史载其“登高而呼,衡文者类无不从而附之”,“游其门者无不得科第”。明珠长子纳兰容若是乾学门生,康熙十一年进士,曾为徐印行《通志堂经解》,又“获巨额赂遗”。周寿昌在《思益堂日札》卷五《窃袭前人书》中说:“徐既爱其才华,复逢迎权贵……其心术行事为儒林轻蔑久矣。”又说:“窃他人书以为他人之作,斯又添一书林掌故,可哂也。”乾隆帝在《通志堂经解》补刻本的自序中说:“徐乾学阿附权门,成德滥窃文誉,二人品行,本无足取。但不以人废言,故补刊齐全,订正讹谬,以臻完善”。

遭受弹劾

徐乾学遭弹劾,说他收受湖广巡抚张湃贿赂,被解除官职,但是仍然留京,主持修书总裁事。诏令采购遗书,徐乾学汇集宋、元两朝经解,李焘的《续通鉴长编》,以及唐朝《开元礼》等书,或者缮写或者用古本,综合这些书籍体要、条例奏进。康熙帝称善,夸奖他。他与学士张英每日侍候左右,凡有著作就是他俩的。康熙帝认为他二人学问渊博、通达,侍从称帝心意,特谕令遇到巡抚空缺,勿予推辞。不久,徐乾学迁任礼部侍郎、值讲经筵。朝鲜使臣郑载嵩诉他的国王受枉,言语悖妄不羁。徐乾学上疏说:他恐怕长处外藩,跋扈惯了,弹劾他言语失辞,不顺从才诉责他们国王。康熙帝看过疏奏,夸奖徐乾学所说有关国体,不久,朝鲜国王上疏谢罪。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