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词典笔帖式
tiēshì

笔帖式

  • 拼音bǐ tiē shì
  • 注音ㄅ一ˇ ㄊ一ㄝ ㄕˋ

  • 词语解释

    笔帖式[ bǐ tiē shì ]

    ⒈  官名。清代于各衙署设置的低级文官。掌理翻译满汉章奏文书。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清 代于各衙署设置的低级文官。掌理翻译 满 汉 章奏文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阿司寇》:“觉罗 少司寇 阿永阿,以笔帖式起家,任刑部侍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翰林院笔帖式 伊实,从征 伊犂 时,血战突围,身中七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 满洲 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重轻矣。”

    国语辞典

    笔帖式[ bǐ tiě shì ]

    ⒈  职官名。译自满洲语。其初为文职的赐名。康熙时,各部院衙门皆置笔帖式,有繙译、缮本、贴写等名目,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等事。有七品、八品、九品之分。

    相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