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诗人清代孟邵
孟邵

孟邵

[ 清代 ]

孟邵,字鹭洲,四川中江人,清朝官员,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升员外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任山东道监察御史。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以兼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之差至台湾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升礼科给事中。历官鸿胪寺少卿、鸿胪寺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宗人府府丞、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嘉庆九年(1804年)回乡,主成都草堂书院讲席十余年。著有《蝶叟集》。

人物简介

孟邵(1734-1815),字少逸,号鹭洲,晚年又自号蝶叟,今德阳市中江县南山乡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赴京会试考中

庚辰科三甲第六十名进士,即选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三十一年(1766),授刑部山西司主事,旋升安徽司员外郎,又改山东道监察御史。

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贵州省乡试副考官,因离家乡远,念着父母均年逾七旬,祖母已97岁高龄,在主考事毕后,请假半个月,回中江省亲。当时,四川学政吴省钦撰写《中江孟封君寿序》为之褒扬与祝贺。乾隆三十四年(1769),孟邵以御史职巡视天津漕务。其时,西方殖民主义者向外扩张侵略,特别是荷兰、葡萄牙、日本等国商人常聚台湾进行非法贸易。乾隆四十二年(1777),台湾府境内时常遭遇外国海盗侵犯,边防松懈,内禁不严,本土盗匪内外勾结,动掠民众及商贾财务,治安秩序混乱,台民深受其害。台湾府及福建省多次报告清政府,要求派员帮助治理。此时,孟邵接受巡理台湾的使命,不惧困难艰险,勇往直前。于当年六月至次年春胜利完成巡治台湾的任务。民国19年编《中江县志·杂记》中载:“六月启行,八月至厦门,雷雨交作,云雾晦冥,暴风骤至,飘荡十七日。”在22年后,孟邵在滦阳写给纪晓岚的渡海笔记中,详述了巡视台湾在渡海船遇的惊险状况,并附有一首“降乩”诗。孟邵在乾隆四十二年九月到达台湾府后,立即召开各种座谈会,调查研究,并实地察看访问,然后订出治理方案,迅速组织全面实施,综合治理。

主要措施

一、加固原有隘堡6处,并在海盗经常出设的交通要道,增设关卡隘堡16处,配备强壮兵丁守护。

二、建立沿山居民村落200多庄,把分散的居民组织成联合集中居住的集体小院落,便于“群防群治”。

三、建立“民兵”制度,平时主要务农,少数商民登记市贸来往,以自耕自渔维持生计为主,一遇到海盗登陆,鸣海螺报警,群起自卫,互相求援,此呼彼应,团结一致对敌。

四、建设民防工程,改建台读北路界址,设立界碑、哨所;同时,在易守难攻的要衢和村庄四周,挖筑深沟,开设专道,以便防御、堵截海盗。五、在隘堡、关卡、哨所及门寨等处,建立专职和兼职的兵丁持械(主要是大刀、长矛)巡逻防卫制度,随时盘查行迹可疑的来往行人。

六、整顿户籍管理制度,重新编造户口清册,登记常往和暂住人口及其职业、身份、活动等;并从严管理流动人口,建立来人来客的报告登记制度。此外,还教导台民垦地农耕、兴修水利等事业。孟邵在建立与实施这些强化治安的管理制度后,经过半年的宣传教育综合治理,台湾府的社会秩序迅速安定,流民大为减少,海盗土匪一时敛迹,百姓安居乐业,台民普遍称颂祖国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盛德。

乾隆四十三年(1778),孟邵治理台湾回北京,受到清廷的嘉奖和晋升,连迁工科给事中和礼科给事中,兼职巡按北京西城区。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成时,乾隆帝指定孟邵参与复核后刊刻。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年满80岁,孟邵奉旨祭南海,参加千叟宴,受赐甚丰。后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嘉庆元年(1796),迁光禄寺卿,后恩荫其子孟敦欲为太常寺博士。嘉庆九年(1804),孟邵回川,主讲成都草堂书院,执教又10余年,门生高才甚多。自名其室曰“磨杆山房”,自号其名曰“蝶叟”,如蝴蝶采花酿蜜,孜孜不倦,勤奋不息,醇谨志成,平和坦易,正直清廉。晚年从事教书育人,至81岁病终。著有《蝶叟集》一书,不少诗具有民主性和人民性。现选录《再宿大木村》一首以飧读者:“镇日淹留阻客程,茫茫前路旅愁生,飞鸿踏雪真无定,赢马嘶风觉有情。野店闻鸡惊晓梦,荒村听雨破残更。廿年还往缘何事,未敢投闲学避名。”

孟邵与李调元、张邦仲等相从甚密,在成都锦江书院读书时,他们三人同是高才生,时称四川“六杰”之一。孟邵与李调元同是1734年(雍正十二年)出生的,孟比李中进士、选翰林早4年。李调元病逝,孟为李撰写墓碑志文。孟邵晚年教授草堂书院时,曾移入汉州籍,在编撰嘉庆《汉州志》时,孟有数篇文章刊入。

猜你喜欢
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任 一作:待)

日长简仲咸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

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

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罇。

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忆故人·烛影摇红
宋代王诜

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尊前谁为唱《阳关》,离恨天涯远。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庭院。

从军诗五首·其一
两汉王粲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收边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丘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余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犂。

孰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清平乐·留人不住

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定西番·海燕欲飞调羽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拢。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月明三五,琐窗中。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

绿涨连云翠拂空。十分风月处,著衰翁。垂杨影断岸西东。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有时骑马去,笑儿童。殷勤却谢打头风。船儿住,且醉浪花中。

登西台恸哭记
宋代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