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字典

湿的意思解释

出
湿
  • 拼音shī
  • 注音

  • 部首氵部
  • 部外笔画9画
  • 总笔画12画
  • 常用字常用字 现通表

  • 五笔IJOG
  • 仓颉EATC
  • 郑码VKKU
  • 四角36112
  • 结构左右结构

  • 电码3440
  • 区位4210
  • 统一码6E7F

  • 笔顺丶丶一丨フ一一丨丨丶ノ一笔顺
  •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湿(濕)shī(ㄕ)

    ⒈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湿度。潮湿。湿润。湿热。湿漉漉。

    ⒉  中医学名词:湿气。湿邪。湿泻。

    统一码

    湿字UNICODE编码U+6E7F,10进制: 28287,UTF-32: 00006E7F,UTF-8: E6 B9 BF。

    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汉英互译

    damp、wet、humi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氵、显声

    英文

    wet, moist, humid, damp; ill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湿

    濕、溼 shī

    〈形〉

    (1)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 xiǎn或 jìn)声。本义:潮湿)

    (2) 同本义 [wet; damp;humid]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肾其畏溼。——《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

    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

    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 桑钦云,出平原 高唐。——《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

    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孟子·公孙丑上》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3) 又如:湿洳(低湿);湿渍渍(湿漉漉);湿风(湿润的风);湿薪(潮湿的柴薪);湿浸浸(湿答答。形容潮湿的样子或给人以潮湿的感觉);湿渌渌(潮湿的样子)

    (4) 迟缓;不通畅 [delayed;impassable]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儵为上,胜之则湿为下。——《吕氏春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词性变化

    湿

    濕 shī

    〈动〉

    沾湿,淋湿 [wet]

    散入珠帘湿罗幕,孤裘不暖锦衾薄。——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清· 周容《芋老人传》

    常用词组

    湿地,湿度,湿度计,湿纺,湿风,湿乎乎,湿呼呼,湿季,湿津津,湿淋淋,湿漉漉,湿蒙蒙,湿气,湿热,湿润,湿生,湿透,湿疹

    康熙字典

    濕【巳集上】【水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4画

    〔古文〕《唐韻》他合切《集韻》《正韻》託合切,音沓。水名。《說文》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水經注》濕水,出累頭山。一曰治水。

    《廣韻》《集韻》《韻會》失入切《正韻》實執切,音與溼同。《說文》幽溼也。或作濕。

    《集韻》叱入切,音蟄。濕濕,牛呞動耳貌。《詩·小雅》其耳濕濕。

    鄂合切,音。濕隂,漢侯國名。

    席入切,音習。與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濕。《通雅》濕溼漯顯以形相借。《集韻》漯㶟濕三字同。水出鴈門。○按《說文》濕水,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蓋濕乃漯本字也。後以漯爲濕,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字原从糸作,不从亚。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濕【卷十一】【水部】

    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从水㬎聲。桑欽云:出平原高唐。他合切

    说文解字注

    (濕)濕水。出東郡東武陽。入海。東郡東武陽、二志同。今山東曹州府朝城縣縣東南有東武陽城是也。前志東武陽下曰。禹治漯水。東北至千乘入海。過郡三。行千二十里。過郡三者、東郡平原千乘也。水經曰。河水、又東北過高唐縣東。注云。河水於縣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東武陽縣東南、而北逕武陽新城東。又逕東武陽故城南。又北逕陽平縣故城東。又北絶莘道城之西北。又東北逕樂平縣故城東。又北逕城縣故城西。又東北逕淸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文鄉城東南。又東北逕博平縣故城南。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東北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濕陰縣故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建信縣故城北。又東北逕千乘縣二城閒。又東北爲馬常坈。亂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許所說故道也。河渠書。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漢書音義曰。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出貝丘者、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謂濕水故瀆、今不可詳。从水。㬎聲。它合切。七部。按日部㬎讀若唫。此濕所以在七部也。漢隷以濕爲燥溼字。乃以漯爲?濕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遠隔也。桑欽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東濟南府禹城縣西南有高唐故城。左傳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欽言漯水所出。酈注河水篇云。按竹書、穆天子傳兩言濕水。尋其沿歴逕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葢津流所出。次於是閒也。玉裁按。桑舉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縣濕水已不可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