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句诗词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出处

全诗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经霜的柿叶红艳艳,秋景多么美好,蓝天澄澈如水,雄伟的红楼倚天耸立。

隔窗隐约可见的里边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可惜无人观赏。主人不在呀,我只好派人去向邻居家里找户钩。

注释

诣(yì):到。红楼院:唐代长安城东北角长乐坊的一座佛寺,寺内朱红色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

广宣:唐代的一个和尚,姓廖,蜀人,会做诗,和刘禹锡很好。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 年),赐居安国寺红楼院,著有《红楼集》一卷,今存诗十七首,见《全唐诗》。

户钩:大概是一种开门的工具。

参考资料: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室唐诗选注小组. 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 唐诗选注 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425.

2、秋石等编译. 少儿唐诗300首[M].西安:未来出版社,1994 ,156.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访友之时的情景,既写美景,又显出诗人的雅兴,不落俗套,读起来既感亲切自然,又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此诗构思精巧,不落俗套,兴味隽永,耐人玩索。

诗人举目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艳夺目的柿林。柿叶经霜一打,都已变红,给秋日的园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那是十分迷人的。接着,抬头仰望,湛蓝湛蓝的天空,像水洗过一般明净,把巍峨的红楼衬托得更加清晰壮丽。“倚”字很传神。秋高气爽,那本来就杳缈幽深的天宇越发显得空阔高远,而它竟与红楼相依相偎,这就巧妙地烘托出红楼高耸入云的雄姿了。诗人以瑰丽的色调、清新的语言,绘出绚烂秋色,创造出碧天、红楼“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的寥廓境界,令人心旷神怡。

朱楼、红叶固然美丽,但隔窗隐约可见的那片幽深的竹林,苍翠多姿,尤为可爱。“爱竹”之“爱”,透露出诗人的倾羡之情,表现出诗人高雅的情趣。“无人问”三字既缴足题面,又开启下文:既然有好竹无人观赏,就进院去尽情游览一番吧。于是,他差遣随从到邻居家寻找开门的工具去了。访友不遇,并不返回,反而反宾为主,设法开门;乍一看,似乎不近情理,仔细咀嚼,却又觉合情合理,极富韵味。可以想见,李益对院内景色十分熟悉,对那丛翠竹特别喜爱,他和广宣的思想性格十分投合,对广宣的举止行动非常了然,连户钩放在何处也清清楚楚,他又可以不避嫌疑地擅自开门入室,可见他们相知之深,过从之密。这样丰富的内涵,这种超乎寻常的友情,不是通过“喜遇”之类的正面描述来表现,而是通过“不遇”时的一个举动“使人思而得之”,确是自成机杼,不落俗套,令人读来既感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又觉委曲含蓄,兴味隽永。而且,诗人这一“爱”一“觅”,又使人想见其为人的洒脱、随和、豪放。至此,读者亦可领悟到前面的壮美秋色,正和诗人的磊落胸襟相映照。全诗气脉流贯,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

1、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715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广宣是一位善诗的僧人,与几位大诗人常有唱和,与李益过从甚密。一个天高气爽的秋日,李益来红楼院找广宜谈诗,但广宣外出,不得入内,李益又不忍离去,遂于门外观赏院内景色,写下这首诗。

参考资料:

1、蔡景仙主编. 山水田园诗词鉴赏[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238.

猜你喜欢
戏赠友人
唐代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蝶恋花·黄菊开时伤聚散

黄菊开时伤聚散。曾记花前,共说深深愿。重见金英人未见。相思一夜天涯远。

罗带同心闲结遍。带易成双,人恨成双晚。欲写彩笺书别怨。泪痕早已先书满。

次韵公实雷雨
宋代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渡河到清河作
唐代王维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黄生借书说
清代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李益的诗词 ► 李益的名句

作者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