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名句古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出处

出自朱熹的《大学·第一章

解释

  解释: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这里讲到本末是从物上讲,终始是从事上讲。能够知道先后就近道。朱夫子《章句》解释当中也很简单,只有几行字,他讲到,「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这是按照前文的意思讲下来。前文两节经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两节经文,底下这一节是属于小结。

  所以『物有本末』这个本,朱夫子说是明德为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是根本。新民,这是帮助民众也来明其明德,恢复自己本性的本善,这个是新民,这是枝末。像一棵树似的,它有根,明德是根本,新民是枝末。在事上,事上是你去修行。明德是我们讲到自性它有的性德,人人本有,但是你不去修不行,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的这个是事,『事有终始』,始是开始,终是最后圆满。开始是什么?前一节经文讲的「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开始。朱夫子讲知止是说志有定向,立定志向,成圣成贤,这是开始。所以学贵立志,志要是不立,什么都难了,不能成就。所以知止就是立志,立志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成大圣。真正去修行,依教奉行,最后必然是能得,得到圣人的境界,这是终,圆满。

  我们最重要的是知道先后的次序,本、始,这个要先做。本是什么?明德,我们先要自己自明其明德,这个要先,不是先帮人家明其明德。自己还迷惑颠倒,怎么能够帮助人明白过来?古人讲的,己之昏昏,使人昭昭,可乎?自己都昏昏然,能够让别人清楚明白,不可能!所以本是自明其明德,这个先做。始是什么?知止,立志要先做,这个是先。末终所后,末是新民,帮助民众,帮别人的事情应该放在自己修行之后。佛家也是如是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人者,无有是处。你自己都没有觉悟,你去帮助别人觉悟,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虽然我们有慈悲心,有仁爱心,希望帮助民众,但是必须要从自己修身下手。自己先明其明德,方能帮人明其明德,这是新民,是末,这个放在后面。这个终是讲能得,能得是你真正证得圣人的境界,朱夫子讲的得其所止,就是你得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那你下手处不可能马上得到,还要循序渐进,先要立志,然后修行。修定而后有静,而后有安,而后有虑,最后才能得。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叫『近道矣』,这个道就是大学之道。近道,说明你走的道路是正确的,遵循着这个道路走,最终能走到终点。这节经文是小结,总结上面两节的意思。朱夫子这个解释非常简单,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深刻、就周详。

  我们来看蕅益大师的解释,他说,「盖迷明德,而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名之为物」。这节经文实在讲不是朱夫子所说的总结上文,而是启示下文。因为下文里面讲到所谓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最后讲到致知在格物,格物是根本。这个物,这里讲物有本末,这个物就是底下讲的格物之物。这点朱夫子没有解释出来,蕅益大师解释出来了。什么是物?我们如果迷了明德,就是我们本有的明德现在不明,现在迷惑颠倒,就是迷失了自性,那迷失自性会是什么样的?他会起妄想分别执着,他会起心动念。这一起心一动念,心就开始变现境界,这是迷的一个样子。所以说幻成身及家国天下,幻成是本来没有的,现在变现出来。就像人作梦,梦中的境界不是实有的,是幻有的,是我们作梦的那颗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在梦中的身、梦中的家、梦中的国、梦中的天下,不都是幻成的吗?梦幻而成。梦中如是,眼前境界也如是,正因为我们迷了明德之后产生的现象。幻成身就变现出自己的身体,这是正报;幻成家国天下,这是依报,这些统统叫物。

  所以物不是讲的明德、亲民、至善这个物。按照朱夫子解释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好像物就是明德和新民,这个说不过去,这个怎么能叫物?这个说事还有可能,说物说不过去。这里物有本末,证明不是小结上面的经文,而是启下面的经文,启格物的物,启什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事。事有终始,这个事,是讲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不是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是讲这个。知止到能得是讲你境界,不是你修行的事。蕅益大师比朱夫子看得更深刻。

  我们来看下面讲什么是事。蕅益大师说,「既已迷德成物,且顺迷情,辨其本末,返迷归悟之功,名之为事」。我们现在明德不明,迷失自性了,刚才讲迷失自性的样子是起心动念,于是就变现境界。如果在这个境界当中还会起分别,就变现出十法界;如果分别里面再加上执着,就变成有六道轮回。如果执着里面还执着恶,就变成三恶道;如果执着善就变成人天善道。六道有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天、人、阿修罗这三善道,看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我们迷的程度如何。儒家讲的执善而行,执是固执在善上,这变成什么?能够生人天。如果这个善执着的话,不能脱离六道轮回,那还不叫至善。至善是六道脱离、十法界也脱离超越了,忽然超越十法界,回归一真法界,回归自性。

  所以迷了明德就成物,幻成家国天下的物。既然成物了就变现出境界,宇宙生成,要怎么办?圣人教导我们,慢慢的回归自性也要有个终始、本末、先后,这是顺迷情。因为我们凡夫是迷,迷了以后你要教导他,必须顺着他的迷情;你要一下子讲真如自性境界里面的这些话,他听不懂,你得随顺他的境界,就要辨其本末。本来本末是一不是二,终始也是一不是二,但是他不能入不二法门,你非得要给他讲本、讲末,把它分辨清楚,目的没有别的,返迷归悟而已。悟了之后,他知道本末一如,终始同时,没有先后,这叫一真法界。所以修学对凡夫来讲有次第,这就是大学之道是有次序的,这叫事;而在圣人的境界上圆融,《华严经》里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事上有次第,实际上性上没有次第。就像刚才讲的,一念之间忽然超越,同时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就证得了。

  底下说,「既向生灭门中商搉修证,须知有终始。始宜先,终宜后」。凡夫迷了以后就有生灭的现象。生灭对生命来讲,人、动物、有生命的众生,他有生老病死;对植物而言,有生住异灭;对矿物、对山河大地、自然界的现象而言,它有成住坏空,宇宙里万事万物都是如此,大至星系、星云,小至原子、粒子都是有生有灭。所以凡夫就在这生灭当中,要跟他讲修、讲证,确实要有次第才行,否则他入不进来。他要有个起始,因为有生灭,生是起始,灭是结束,他们习惯了这样的逻辑、这样的概念,所以你也得跟他随顺着他的迷情来讲终始,什么先做,什么后做。始宜先,开始的那个先做,最终的后做。什么是起始,什么是结束、圆满?蕅益大师给我们揭示出来,说「古之欲明一节,知所先之榜样也;物格一节,知所后之成案也」。

  这是讲到下面经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这一节一直到「致知在格物」。这一节的经文是告诉我们要先做哪些事,一直往前面推,推到格物,格物最先做。所以,知先之榜样,就是你知道最先做的是哪桩事情。所以不是朱夫子所说的那个「知止为始」,当然他这么说,勉强也能说得过去,可是不是《大学》原文的意思。他没有真正弄清楚,他以为这节经文是承上的,实际上这节经文是启下的,它讲到终始,始在格物,最初要做的是格物,格物才是根本。所以物有本末,底下讲的本是什么?物之本是身,《大学》经文讲得很清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物包含身、家、国、天下,本在哪里?身是本,家国天下是末。所以事上是你修行有终始,修身是开始,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而言,修身是先做,先修身而后才能齐家,而后才有治国,而后才有平天下。修身还有根本,是什么?想修身,你先得正心,心是身的根本,当然心就不能说它是物了。正心还有最初的下手处,诚意;诚意还有最初下手处,就是致知;致知在格物。你看看这个事有终始,给我们分判,判到最后,原来格物才是根本。所以底下第二节的「物格而后知至」,这段一直讲到「国治而后天下平」,最后讲到天下平,这是最后,事有终始这个先后次序我们就明了了。

猜你喜欢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唐代李白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清平乐·朱颜渐老
元代白朴

朱颜渐老,白发添多少?桃李春风浑过了,留得桑榆残照。

江南地迥无尘,老夫一片闲云。恋杀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十样花·陌上风光浓处

陌上风光浓处。第一寒梅先吐。待得春来也,香消减,态凝伫。百花休漫妒。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宋代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从军行二首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咏月

昨夜圆非今夜圆,却疑圆处减婵娟。

一年十二度圆缺,能得几多时少年。

得弟消息二首
唐代杜甫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汝懦归无计,吾衰往未期。

浪传乌鹊喜,深负鶺鴒诗。

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

两京三十口,虽在命如丝。

曲江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

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